昨天的工作照呀!

第一次作为职业口译员去做翻。

其实一场两个小时下来,还是有好多地方可圈可点的。


其实最开始接到这个活儿的时候,还是有点犹豫的。

可能是自己本身就没怎么把自己当作过口译员吧(虽然自己之前确实做过很多大大小小的口译活儿)

接下来之后,也就按照平时学的流程去准备:查资料(主讲人、活动、专业内容),准备单词表(虽然最后用上的不多),回顾自己的速记符号。

感觉像是当初准备口译考试那样,有些许紧张。但其实心里也一直劝自己,没什么大不了。

结果真的像之前学姐前辈们吐槽的那样,真实的口译项目并没有考试那么理想化:基本上甲方都不会提供特别详细的项目稿子,要不就是在前一天晚上才把一些资料发过来让你看。

不过,还好还好,最后的形式也像我想的那样并没有那么正式。


早早就到了地点,提早了将近40分钟,虽然要求是提早30分钟。

到的时候什么人都没来😂不过作为一个译员,守时和提早做好准备真的是很重要的。

这次地点是在母校,但在新校区,可能有点不熟,也没什么人认识我。装作是个大学生就混进去了嘿嘿嘿

负责项目的那些研究生们都很照顾我,老师人也很好说话还要给我介绍其他工作,两位主讲人也很nice,特别是说话的时候会特地停下来,留给我时间翻译。

但作为新手,我并不是很能适应人际沟通,特别是和说话人,感觉并没有什么特别好聊的😂


真正翻译的时候,感觉遇到了很多之前学习时候提到的“问题”。


首先是个人的耐力问题,我全程是站着的,可能是专心于翻译,所以并没有感觉站着特别累。但真的讲完之后,一看手机,发现自己居然一刻不歇的翻了2个小时,真心惊讶到了。之前的考试啥的,时间最多30分钟。

而这次又是交传,根本没有像同传那样有同伴轮替配合,只能自己一个人撑下来全场。其中真的有时候会感到疲惫,但那时候下意识地就心理暗示自己调整好心态,打起精神认真听,认真翻译。

感觉这次并没有完全达到我大脑的疲劳极限,所以2小时交传还是在我能处理的范围内的,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是翻成母语(英中),所以难度也没有那么大,完成程度也很高(学生考试的时候就因为这一点被老师表扬过好几次)。


接下来是关于讲话时的人称问题。我估计同传可能会好一些,但交传就存在人称带来的距离问题。再加上这次的形式和氛围并不是那么严肃,所以我整个人其实是比较放松的,在我后来的站姿方面也能看出来(抱歉,没有全场站的特别直,有时候还弯了一只腿踩在讲台上,还靠在讲桌上,研究生老师看到要骂我了😂)

在最开始和观众介绍主讲人时,就那么一瞬间脑子里闪过了要怎么称呼他们。

最后还是采用了转述法,也就是,我并没有将自己作为他们来说话,指代他们的时候说的是“他们”,他们说的内容翻译成了“他们说”。

这就是之前学翻译理论里有的“译者的心理距离”。虽然这种情况很多会出现在比较严肃或者涉及敏感问题的场景里。译员这种将自己和说话人分离开的做法,是为了拒绝承担对说话人内容的责任。

但很奇怪我这里用了这种方法,几乎是下意识的。其实内容并不涉及敏感问题,而后来仔细想想,可能是因为观众的背景。

当时来听讲座的都是艺术学院的学生,并不了解专业交传的规则,如果我冒然使用第一人称去叙述内容,可能在观众看来,我的做法很奇怪,因此也可能导致观众对我个人的不信任。(只是猜想哈)


这次完成的比较好的算是,自己在一边听一边翻的时候,重点放在了听和记忆,而不是记笔记。这也是经过几年学习教会我的重要原则之一。

然后就是怎么样都要把话说完整,和self-monitoring,注意自己的输出:内容和形式(音量和语气的控制)。虽然有些时候还是会出现前言不搭后语的问题,但基本意思还是传达到了。这时候就有点小担心,因为怕被人戳穿自己可能哪里出了问题,但事实证明并没有,大家还是很信任我的。

另外就是这次的眼神交流还不够。和主讲人可能还好一些,但和观众的稍微少了一点。主讲人似乎感觉也是专门将内容讲给我听,然后看我的眼神示意他们我听懂了,然后让我再讲给下面的同学听。


其次是出的几次错误,自己记得比较清楚。

一次是自己经常犯的,秃噜嘴,也就是其实心里有一个大概的翻译,但是觉得这样翻并不好,但同时又想不出其他翻译方法,所以最后只能不停的重复和卡在一个地方,这次也碰到了。

而且卡壳的地方拖的时间有点久了,我自己都意识到了(这也说明观众肯定也注意到了),但是后来还是强行让自己冷静下来,重新组织语言再来一遍。

然后就是漏翻的地方。虽然大部分都翻译出来,但翻到中间的某个地方,突然认不出自己记得最后一个符号是什么意思了,结果开了个头又翻不出来,最后的处理方法是直接承认自己翻完了。省略掉了没记下来的部分。

这里其实并不好说能不能让说话者在说一遍。虽然研究生考试的时候也碰到这样的情况,自己也是直接省略了,后来被系主任揪着问为什么不让说话人再说一遍。

虽然之前主讲人和我私下打好招呼说,如果有哪里不懂的地方,可以提出来,他来帮我解释。但后来还是因为时间关系和其他一些说不清的原因,我就直接省略的,感觉还是会多少影响观众对自己的信任程度吧。

后来貌似又出现了一次,但是在下一段的时候突然反应过来了,所以在下一段开始的时候就把上一段末尾漏掉的部分补充了上去。

啊还有语流的问题,感觉这次翻译总体还是比较顺的,即使有问题也装作没问题,把话说完整了。但是还是有部分卡壳的地方,而且有时候说话感觉不像是在做演讲,反而是像一种转述。

另外其实还有几处翻译错误,但是结束后才反应过来的。最大忌就是把dutch翻成了德语😂

自己的脑子当时有点抽了,知道荷兰人说荷兰语,但是听到dutch下意识就翻成了德语...没有深究。虽然说错了大概2-3次,但居然也没被人指出来(😂

不过这次的数字翻译都基本上没啥大问题,反应也是很快就出来,但是在问答部分的时候,即使把数字听出来了,但是因为观众的反应,所以特地没有翻译出来。当时那个问题真的是还挺敏感的, 我一解释出来,下面就开始有些炸了,然后我根据现场反应就没有把这个敏感的数字翻出来,虽然我听出来了,但是作为一个filter一样,把这个消息过滤掉了。


这次还要谢谢ppt的帮助,果然选择译员的位置也是十分重要的。比方说,这次我选的位置就在说话人旁边,还能看到ppt。这一点很重要。并且还有话筒帮助扩音。

靠说话人近,再加上他们并没有话筒扩音,站得近方便我听清楚他们在说什么。

能看到ppt能够辅助我理解所听到的内容,比方说对方说到一个snack的设计,但是他们的发音是在很像snake,还好是看到了ppt上的图片,才知道是说小吃并不是蛇,后期还出现了蛇形的设计,这时看到图片也能够帮助我更坚定我的翻译。


总体来说,这次翻译的过程还是比较顺利的,有很多地方处理的还是可以的,但也有地方是还有进步空间的。

果真是翻译的时候,感觉自己会翻的时候并不多,可能就那么一瞬间,然后自己又变得不会翻译的。

不知道以后会不会接着做这一行,如果有的话,以后还是要多反思和总结,回顾优点和弱项,这样才能进步啊。


评论
热度 ( 7 )

© Keer | Powered by LOFTER